首页 > 知识

翻到这一页,就是回家:祖辈在古籍里留下的家风

一、不是每本古书都讲王道,有些只讲怎么过日子
我曾在一本破旧的族谱附页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勤耕读,勿惰;
孝父母,慎言;
不贪利,不结仇;
出门带雨具,回家早做饭。

最后一句把我逗乐了,但细细一想,它比许多格言都温暖实用。那不是哪位大学者写的,而是某位“祖公”在清末写下的“家规”。短短几行,看似朴素,却让人一读就觉得——“这像极了我爷爷说过的话”。

翻到这一页,就是回家:祖辈在古籍里留下的家风

二、家风从来不是“讲”,而是“做”出来的
许多古籍中保留了家族的“训诫”“约言”“祭语”“训条”,常被附在族谱、契约、医方末尾,或写在书页反面、封面内侧。这些话不华丽,但字字带烟火。

我见过一页《百家姓》抄本的扉页,手写:“家中子弟,读此不忘根。”旁边是毛笔批注:“初五夜,父亲教至‘姚’字,冬寒手抖。”

那字迹稚嫩却深刻,仿佛那一晚就在灯下,一位父亲、一位孩子,一本破书,一段家风。

三、不是所有家训都严厉,有些充满了爱
翻过一本叫《节约歌》的手抄小册子,开头写:“吾儿记住,钱非天降,粒粒皆辛;莫信赌运,莫近奸人。”末尾却补上一句:“若遇饥年,老父愿与你同啃糠。”

家风,并不都是“你该如何如何”,也可以是“我会陪着你如何如何”。它是规矩,更是承诺。

四、家风也藏在“配方”与“笔迹”里
一位藏书的农妇告诉我,她家每年夏天必煮“消暑汤”,方子就藏在一本祖传医书第十三页:“荷叶一片,扁豆二钱,薄荷少许,乌梅几颗。”她母亲说这是“太奶奶留下的养命水”。

她说:“我们家从来不骂人不打人,但谁煮饭不念这方子,就算‘不孝’。”

书里的药不是重头戏,那一页“煮汤”才是家教。

五、家风,也藏在不说的那一页里
有些书页中间会有大片留白,只写“此页留给后来者补记”。我曾在一本《治家格言》末页看到一个小小墨迹写着:“癸亥年冬,吾儿远赴关外,此书随行。”

没有多余的字,但我能想象,那一页,是父亲为儿子留的空白——等他再回来时再写,也许是“归家小记”,也许是“家中再添子孙”,也许什么都不写,但那页已是心灵的位置。

六、书能翻,家风不能断
现在很多人说家风消失,其实只是我们不再翻那一页而已。不是没有,只是我们不再回头看看那些老书。

我曾陪朋友回乡扫墓,他家祖传一本《耕读笔录》,外人看来不值钱,但他翻到一页,久久不语。那页写着:

汝读书虽迟,然心诚。吾宁养诚子,不求捷才。

他说这是他太爷写给爷爷的,小时候爷爷也念给他听。那一刻他才明白,家风不是规定,而是一种“愿意原谅你的方式”。

七、你是否还记得,家里那一页字?
我们或许不再守着大族、大宗、大礼,但每个人心中,总有那么一页旧纸、旧话、旧句,是来自家里长辈的提醒。

它可能是“吃饭要谢天地”,也可能是“钱再多也要睡好觉”,也许是“心急喝不得热汤”,也许是“书念不好也得孝顺”。

它们未必写在纸上,也许只存在记忆中,但只要你愿意翻,那一页仍然会发光。

八、读家风,不是回头,而是看得更远
我们奔跑、奋斗、远行,但回头看时,是否还有一本书、几页纸、几句话,告诉我们:你从哪里来,你要怎样做人。

读古书,最打动我的从来不是学问,而是这些小小的家风:不喧哗、不争夺、不欺负、不忘本——这些话不古,却最“古”。

所以,下一次你翻开一页旧书,请留意那些夹在中间的小句子,也许你会发现——那一页,就是你“回家”的地方。


  • 一本〈药性赋〉背后的厨房:她们的药,就是生活
  • 一、厨房里藏着的,不只是食材,还有一部“民间本草” 若你走进中国传统的老厨房,不论是南方水乡的小灶屋,还是北方四合院里...

  • 三寸金莲下的裁鞋书:那不是美学,是隐忍
  • 一、小脚不是时尚,而是一部写在身体上的历史 提起“三寸金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惊讶与不解。可在过去千百年,这双畸形又被...

  • 一本“节气书”与农人对天地的温柔对话
  • 一、节气不是冷冰冰的天文坐标,而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时间情书” 在老一辈农人心中,时间不是分秒计,而是“立春要翻地、芒种...

  • 一本〈女红书〉里的巧手与深情:她们织的不只是布
  • 一、每个闺阁中,都藏着一本布边磨旧的“女红书” 你若走进老房子,翻开嫁妆箱或衣柜角落,总能发现一本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封...

  • 祖传“字帖”里的规矩:练的不是字,是人
  • 一、在许多中国老宅中,总有一本“写了一半”的字帖 你也许见过:一本泛黄的硬纸封皮本子,封面写着“颜体字帖”或“毛笔练习”,...

  • 村头石碑上的断句:不是史书,却比史书更动人
  • 一、你是否注意过村口那块石碑?它不只是立在那儿的石头 走在中国的乡村,你常会见到一些并不显眼的石碑:或斜倚于古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