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是每本古书都讲王道,有些只讲怎么过日子
我曾在一本破旧的族谱附页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勤耕读,勿惰;
孝父母,慎言;
不贪利,不结仇;
出门带雨具,回家早做饭。
最后一句把我逗乐了,但细细一想,它比许多格言都温暖实用。那不是哪位大学者写的,而是某位“祖公”在清末写下的“家规”。短短几行,看似朴素,却让人一读就觉得——“这像极了我爷爷说过的话”。
二、家风从来不是“讲”,而是“做”出来的
许多古籍中保留了家族的“训诫”“约言”“祭语”“训条”,常被附在族谱、契约、医方末尾,或写在书页反面、封面内侧。这些话不华丽,但字字带烟火。
我见过一页《百家姓》抄本的扉页,手写:“家中子弟,读此不忘根。”旁边是毛笔批注:“初五夜,父亲教至‘姚’字,冬寒手抖。”
那字迹稚嫩却深刻,仿佛那一晚就在灯下,一位父亲、一位孩子,一本破书,一段家风。
三、不是所有家训都严厉,有些充满了爱
翻过一本叫《节约歌》的手抄小册子,开头写:“吾儿记住,钱非天降,粒粒皆辛;莫信赌运,莫近奸人。”末尾却补上一句:“若遇饥年,老父愿与你同啃糠。”
家风,并不都是“你该如何如何”,也可以是“我会陪着你如何如何”。它是规矩,更是承诺。
四、家风也藏在“配方”与“笔迹”里
一位藏书的农妇告诉我,她家每年夏天必煮“消暑汤”,方子就藏在一本祖传医书第十三页:“荷叶一片,扁豆二钱,薄荷少许,乌梅几颗。”她母亲说这是“太奶奶留下的养命水”。
她说:“我们家从来不骂人不打人,但谁煮饭不念这方子,就算‘不孝’。”
书里的药不是重头戏,那一页“煮汤”才是家教。
五、家风,也藏在不说的那一页里
有些书页中间会有大片留白,只写“此页留给后来者补记”。我曾在一本《治家格言》末页看到一个小小墨迹写着:“癸亥年冬,吾儿远赴关外,此书随行。”
没有多余的字,但我能想象,那一页,是父亲为儿子留的空白——等他再回来时再写,也许是“归家小记”,也许是“家中再添子孙”,也许什么都不写,但那页已是心灵的位置。
六、书能翻,家风不能断
现在很多人说家风消失,其实只是我们不再翻那一页而已。不是没有,只是我们不再回头看看那些老书。
我曾陪朋友回乡扫墓,他家祖传一本《耕读笔录》,外人看来不值钱,但他翻到一页,久久不语。那页写着:
汝读书虽迟,然心诚。吾宁养诚子,不求捷才。
他说这是他太爷写给爷爷的,小时候爷爷也念给他听。那一刻他才明白,家风不是规定,而是一种“愿意原谅你的方式”。
七、你是否还记得,家里那一页字?
我们或许不再守着大族、大宗、大礼,但每个人心中,总有那么一页旧纸、旧话、旧句,是来自家里长辈的提醒。
它可能是“吃饭要谢天地”,也可能是“钱再多也要睡好觉”,也许是“心急喝不得热汤”,也许是“书念不好也得孝顺”。
它们未必写在纸上,也许只存在记忆中,但只要你愿意翻,那一页仍然会发光。
八、读家风,不是回头,而是看得更远
我们奔跑、奋斗、远行,但回头看时,是否还有一本书、几页纸、几句话,告诉我们:你从哪里来,你要怎样做人。
读古书,最打动我的从来不是学问,而是这些小小的家风:不喧哗、不争夺、不欺负、不忘本——这些话不古,却最“古”。
所以,下一次你翻开一页旧书,请留意那些夹在中间的小句子,也许你会发现——那一页,就是你“回家”的地方。
古籍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