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书边有灰,纸角带油:那些被厨房养过的古籍

一、别笑,一本书的“香味”也可能来自锅灶边
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古书,都是典雅、洁净、陈列在书房内。但我在湘南一户农家见过一本书,通篇都是油渍,翻页处夹着葱花干,纸角还有炒焦的痕迹。

这不是笑话。那本书是《家传饮食便览》,一本清末手抄菜谱,书主人说:“这本书是我祖奶奶留下的,平时就贴在厨房墙上,一边煮一边看。”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古籍不只在书房,也在厨房;不只滋养心灵,也滋养肚子。

书边有灰,纸角带油:那些被厨房养过的古籍

二、写书的人懂“医”,也懂“火候”
书里不仅写“红烧鲤鱼”,还附:“鲤鱼宜调脾,少人参,佐山楂,消滞最良。”你以为是菜谱,它却像药方;你以为是医书,它却开在锅里。

书页边夹着纸条:“夏不炖鸡,秋莫食螃。”还有写:“媳妇坐月不可饮生姜油炒虾,恐动风寒。”比现代营养学还细致。

这类厨房用书,往往传自妇人之手,既管三餐四季,也讲食性调养。在那个无冰箱、无营养师的年代,一本“懂吃的书”,就是家里的第二个祖母。

三、不是食神写的,但都靠吃活命
我翻到其中一页:“饼三种:白面酥、红糖饼、豆沙皮。用锅覆烤,文火焖。”字迹略歪,边上还写着“初嫁第一周做,娘教”。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个年轻的新媳妇,头发半湿,站在厨房紧张地边翻书边下厨。她不是厨神,但她拿这本书当救命稻草,把“被婆家满意”这一关,押在了那一锅糖饼上。

四、有些菜谱,是“写给自己吃”的
那本菜谱末页,有几道特别的“独食单”:

“清蒸苦瓜:用于一人夜饭,略加酱油。”

“糖水小汤圆:冬夜睡前,热腹暖心。”

“韭菜炒鸡蛋:春分节气,不可缺。”

没有华丽排场,没有复杂工艺,但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书主在一个人的厨房里,给自己写的生活。

五、书页虽旧,味道常新
这本书常年挂在厨房,油烟熏黄,纸边开裂,有些字迹已模糊,但主人家说:“不能复印复写,只要手翻才香。”

每年冬腊月,家里杀年猪时,必翻这本书,看“熏腊方”“血豆腐做法”“酸萝卜腌制比例”。这些不是传统手艺那么高大上,而是“家味的密码”。

六、厨房书与文人书,不同却同样珍贵
文人书讲“礼义廉耻”,厨房书讲“盐酱火候”;文人书开蒙育人,厨房书延年养身。

但它们同样传家、同样留心、同样值得一笔一划地抄。一个写“君子和而不同”,一个写“黄豆煮至可压”,都让人活得更像人。

七、你家也许曾有一本“厨房古籍”
它不叫《饮膳正要》,也不是《齐民要术》,可能只是你奶奶用作业本抄的菜谱,上面写着:“鸡蛋三只,蒸十五分,吃了不咳。”你小时候吃过,长大后忘了,直到某天在抽屉里又翻出来。

那一刻,你也会明白:一本书,不在于它多古老、多贵重,而在于,它曾用温热的内容,陪你吃下过最普通也最安心的一顿饭。


  • 一本〈药性赋〉背后的厨房:她们的药,就是生活
  • 一、厨房里藏着的,不只是食材,还有一部“民间本草” 若你走进中国传统的老厨房,不论是南方水乡的小灶屋,还是北方四合院里...

  • 三寸金莲下的裁鞋书:那不是美学,是隐忍
  • 一、小脚不是时尚,而是一部写在身体上的历史 提起“三寸金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惊讶与不解。可在过去千百年,这双畸形又被...

  • 一本“节气书”与农人对天地的温柔对话
  • 一、节气不是冷冰冰的天文坐标,而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时间情书” 在老一辈农人心中,时间不是分秒计,而是“立春要翻地、芒种...

  • 一本〈女红书〉里的巧手与深情:她们织的不只是布
  • 一、每个闺阁中,都藏着一本布边磨旧的“女红书” 你若走进老房子,翻开嫁妆箱或衣柜角落,总能发现一本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封...

  • 祖传“字帖”里的规矩:练的不是字,是人
  • 一、在许多中国老宅中,总有一本“写了一半”的字帖 你也许见过:一本泛黄的硬纸封皮本子,封面写着“颜体字帖”或“毛笔练习”,...

  • 村头石碑上的断句:不是史书,却比史书更动人
  • 一、你是否注意过村口那块石碑?它不只是立在那儿的石头 走在中国的乡村,你常会见到一些并不显眼的石碑:或斜倚于古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