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笑,一本书的“香味”也可能来自锅灶边
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古书,都是典雅、洁净、陈列在书房内。但我在湘南一户农家见过一本书,通篇都是油渍,翻页处夹着葱花干,纸角还有炒焦的痕迹。
这不是笑话。那本书是《家传饮食便览》,一本清末手抄菜谱,书主人说:“这本书是我祖奶奶留下的,平时就贴在厨房墙上,一边煮一边看。”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古籍不只在书房,也在厨房;不只滋养心灵,也滋养肚子。
二、写书的人懂“医”,也懂“火候”
书里不仅写“红烧鲤鱼”,还附:“鲤鱼宜调脾,少人参,佐山楂,消滞最良。”你以为是菜谱,它却像药方;你以为是医书,它却开在锅里。
书页边夹着纸条:“夏不炖鸡,秋莫食螃。”还有写:“媳妇坐月不可饮生姜油炒虾,恐动风寒。”比现代营养学还细致。
这类厨房用书,往往传自妇人之手,既管三餐四季,也讲食性调养。在那个无冰箱、无营养师的年代,一本“懂吃的书”,就是家里的第二个祖母。
三、不是食神写的,但都靠吃活命
我翻到其中一页:“饼三种:白面酥、红糖饼、豆沙皮。用锅覆烤,文火焖。”字迹略歪,边上还写着“初嫁第一周做,娘教”。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个年轻的新媳妇,头发半湿,站在厨房紧张地边翻书边下厨。她不是厨神,但她拿这本书当救命稻草,把“被婆家满意”这一关,押在了那一锅糖饼上。
四、有些菜谱,是“写给自己吃”的
那本菜谱末页,有几道特别的“独食单”:
“清蒸苦瓜:用于一人夜饭,略加酱油。”
“糖水小汤圆:冬夜睡前,热腹暖心。”
“韭菜炒鸡蛋:春分节气,不可缺。”
没有华丽排场,没有复杂工艺,但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书主在一个人的厨房里,给自己写的生活。
五、书页虽旧,味道常新
这本书常年挂在厨房,油烟熏黄,纸边开裂,有些字迹已模糊,但主人家说:“不能复印复写,只要手翻才香。”
每年冬腊月,家里杀年猪时,必翻这本书,看“熏腊方”“血豆腐做法”“酸萝卜腌制比例”。这些不是传统手艺那么高大上,而是“家味的密码”。
六、厨房书与文人书,不同却同样珍贵
文人书讲“礼义廉耻”,厨房书讲“盐酱火候”;文人书开蒙育人,厨房书延年养身。
但它们同样传家、同样留心、同样值得一笔一划地抄。一个写“君子和而不同”,一个写“黄豆煮至可压”,都让人活得更像人。
七、你家也许曾有一本“厨房古籍”
它不叫《饮膳正要》,也不是《齐民要术》,可能只是你奶奶用作业本抄的菜谱,上面写着:“鸡蛋三只,蒸十五分,吃了不咳。”你小时候吃过,长大后忘了,直到某天在抽屉里又翻出来。
那一刻,你也会明白:一本书,不在于它多古老、多贵重,而在于,它曾用温热的内容,陪你吃下过最普通也最安心的一顿饭。
古籍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