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古书里的“假新闻”:那些真假难辨的怪谈异志

一、古人也爱“怪力乱神”
我们总以为古人严谨,不谈鬼怪。但翻开古籍你会发现,许多书里充斥着光怪陆离的记载:蛇生两头、人忽然飞起、夜半听鼓而城门自开、狐魅出没、尸解升天……真假参半,却写得煞有其事。

这些故事常见于《搜神记》《酉阳杂俎》《太平广记》《夷坚志》等笔记、志怪类古籍,它们不像正史那么高高在上,却比任何文献都要“接地气”,仿佛古人的朋友圈里就有“都市传说”。

古书里的“假新闻”:那些真假难辨的怪谈异志

二、写这些故事的,往往是文人学士
有趣的是,写这些“怪谈”的人可不是什么江湖说书人,往往是博学鸿儒——干宝、段成式、洪迈、聂璜……他们都曾为官、著书、教徒,但却偏爱收集和记录“奇闻异事”。

在《搜神记》中,干宝记载:“吴地有女,夜梦神人教其诀,翌日能飞,乡人争拜之。”他说得一本正经,仿佛亲历。

《酉阳杂俎》更是琳琅满目:海中岛屿、夜行鬼灯、人鱼婚配、猫面女子……这些“假新闻”,构成一幅古代中国人的幻想地图。

三、真假之间,藏着社会心理
读这些志怪故事,若只看真假,那就错过了它们的乐趣。其实,它们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然、命运、鬼神、正义的态度。

比如“鬼报仇”的故事多见于民间,常是冤魂显现,为自己或他人讨回公道。这背后,其实是古人对“正义迟到”的想象。

又如“狐妖成妻”“鲛人织布”的故事,往往出现在战争频仍或灾荒时期,表达的是对温情与奇迹的渴望。

四、“异志”也影响正史与传说
你或许想不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实来自这些“真假难辨”的笔记。

比如“聂政刺韩傀”“王质入仙棋”“韩凭夫妇化蝶”,虽常被视为正史或民间传说,但最早都可追溯至某些志怪或轶事。

《太平广记》收录万则奇闻,许多后来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桥段,都是它的“改编再创作”。

五、古人也有“新闻标题党”
《夷坚志》记载:“青州有人,夜行遇鬼,呼其姓名,乃其父也。”结尾补一句:“实为邻人装鬼欲索旧债。”是不是像极了今天的“反转新闻”?

这些故事语言简练、节奏明快、结局反转,早已具备现代叙事的所有要素。你甚至能从中读出“悬疑剧本”的味道。

六、也有“官媒辟谣”:理学家与正史作家的批驳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信这些“怪谈”。像朱熹、王夫之等理学家,往往对志怪嗤之以鼻,主张“存理去怪”。他们认为,谈鬼神只会扰乱心性,惑乱人伦。

于是你会在一些儒家文集中读到“谬言怪志不可读”“邪说惑众应禁”的批评,但也有文人一边批一边写,口嫌体正直。

七、读志怪,其实是读人心
当你看到“女子生子于梦中”“虎啸而群鹿自毙”“夜闻鼓声非人击”……这些故事也许荒诞,但它们编织的是那个时代人的情绪、恐惧、愿望。

我们今天也看灵异小说、听都市传说,不过换了表达方式而已。志怪,就是古人留下的“民间心理档案”。

八、古书里的“假新闻”,其实很真实
它们未必真实发生,但它们真实地被相信、被流传、被书写,甚至改变了人的行为。一个人若信“夜行有鬼”,他就不敢夜行;若信“善恶终有报”,他便更谨慎行事。

这正是“志怪”最迷人的地方:真假之外,还有“信”字。信与不信之间,就是文化的边界,也是人心的投影。

所以,别急着笑古人迷信,也别忙着拆穿故事的逻辑。你读志怪,读的不只是异事,而是千年前那个普通人,在微弱灯火下讲给你听的心事。


  • 一本〈药性赋〉背后的厨房:她们的药,就是生活
  • 一、厨房里藏着的,不只是食材,还有一部“民间本草” 若你走进中国传统的老厨房,不论是南方水乡的小灶屋,还是北方四合院里...

  • 三寸金莲下的裁鞋书:那不是美学,是隐忍
  • 一、小脚不是时尚,而是一部写在身体上的历史 提起“三寸金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惊讶与不解。可在过去千百年,这双畸形又被...

  • 一本“节气书”与农人对天地的温柔对话
  • 一、节气不是冷冰冰的天文坐标,而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时间情书” 在老一辈农人心中,时间不是分秒计,而是“立春要翻地、芒种...

  • 一本〈女红书〉里的巧手与深情:她们织的不只是布
  • 一、每个闺阁中,都藏着一本布边磨旧的“女红书” 你若走进老房子,翻开嫁妆箱或衣柜角落,总能发现一本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封...

  • 祖传“字帖”里的规矩:练的不是字,是人
  • 一、在许多中国老宅中,总有一本“写了一半”的字帖 你也许见过:一本泛黄的硬纸封皮本子,封面写着“颜体字帖”或“毛笔练习”,...

  • 村头石碑上的断句:不是史书,却比史书更动人
  • 一、你是否注意过村口那块石碑?它不只是立在那儿的石头 走在中国的乡村,你常会见到一些并不显眼的石碑:或斜倚于古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