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类聚抄》是日本平安时代学者源顺所撰的古代辞书,而“狩谷望之笺注”的版本,则是江户末期著名训诂学家狩谷望之(または狩谷棭斋)对该书所作的笺注整理版本。这部书以类书形式辑录大量汉字词汇,并标注“和名”,即日本语音和训读,是日本古典文献中最早系统整理汉字与和语对应关系的代表作之一。狩谷望之的注解版本则在语言、版本、训诂、词源等方面为原书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与考证,是《和名类聚抄》研究史上的重要成果。
原书《和名类聚抄》成于10世纪中叶,共20卷,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动植物、器用、典章、药物等,取材自《说文解字》《本草经》《四部医典》《博物志》等中国典籍,按类别分条排列。最大特点是对汉字词条配以“训读”和“音读”,用“片假名”或“平假名”注出日语发音,同时在条目后注明日语意译,便于日本读者理解汉籍。
狩谷望之(1771–1843)为江户后期著名国学与训诂学大家,一生致力于古典典籍的校勘与词源研究。其对《和名类聚抄》的注释工作极具学术深度,广泛比对历代版本,纠正了原书中的传抄错误,并系统梳理了条目之间的异文、音义歧出之处。他在注解中也常引《万叶集》《古事记》《日本书纪》与《国语》等本土古典文献,为读者提供汉字词义与和语文化背景的双重视角。
狩谷本的注解注重实证精神,体现了江户时代日本国学界兴起的“考据之风”。他的注释不仅服务于训诂学,还对日本古语言、音韵学、药物学等学科产生影响。学界普遍认为,狩谷对《和名类聚抄》的笺注是继源顺之后,该书最具权威性的研究版本之一,也是近代以前训释中国汉字词汇在日本语境中如何演变的重要见证。
这部注解版常被后世日本学者与图书馆视为“文献整理的范本”,对理解日本古代辞书编纂传统、东亚汉字文化的传播路径以及语言系统双轨发展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与思想价值。
《和名类聚抄》的狩谷望之笺注版本,是汉字与日语关系研究、东亚辞书学史、训读体系发展史上的关键文本,它不仅提升了该书的学术高度,也为后人打开了一扇通向古典语文世界的深邃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