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名类聚钞》是日本平安时代学者源顺所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也是日本古代辞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此书撰于10世纪中叶,采用中国《类聚名义》《玉篇》等辞书的体例进行分类编排,却又因应日本本土语言文化的需要,在每一条目中加入“倭名”,即日语的音读或训读,是中日文化融合下诞生的一部典范之作。宽文七年(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所刊的版本,是江户时代学术复兴、重视古典文献整理背景下的重要重刻本。
源顺(Minamoto no Shitagō)是当时著名的汉文学者与诗人,出身贵族,学养深厚。《倭名类聚钞》原书共二十卷,收录词汇约一万余条,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官职、礼仪、植物、动物、医药、金石、器物等,基本仿照中国六朝以来类书的结构。书中以汉字为条目,标注其日语发音,并辅以简要释义或出处说明,堪称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兼顾汉字词义与本国语解释的工具书。
此书最大的特色在于“训读”与“音义”并重的编排方式。在词条中不仅保存了大量来自中国典籍的原义,同时也补充日本本土语言习惯,使读者能够了解词语的文化来源与现实用法之间的关系。这对日本古代对汉文的吸收、转化与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在医药、法律、佛经注解、历史文献阅读等领域广泛应用。
宽文七年版本的重刊,正值日本江户时代儒学与国学并重、学术活动繁荣的时期。随着藩校、寺子屋的大量兴起,对汉籍的学习需求迅速上升,《倭名类聚钞》因其实用性和文化价值再度成为士人案头的必读书籍。这个版本多以木刻印行,文字清晰,句读整饬,是传播极广的实用版。
《倭名类聚钞》在日本本土有着深远的学术影响,不仅成为训读汉字、整理本国语言资料的重要依据,还被后世国学者如本居宣长、契冲等人用于训释《万叶集》《古事记》等典籍,是日本辞书学、语言学与训读传统的源头性著作。
此书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汇的成果,也是日本知识体系自我构建的重要基础。《倭名类聚钞》通过对“词”与“名”的梳理,为语言的记载、传统的承继提供了坚实框架,亦为我们今日理解中古日语、汉字文化在日本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珍贵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