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十二门论】(十六国)释鸠摩罗什译

《十二门论》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大乘中观学经典,由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于十六国时期翻译,是中观宗“三论”(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一,历来被视为中观思想的理论支柱。原典为龙树菩萨(Nāgārjuna)所作,论述佛教“空”义,通过十二种方法或“门”来破除对自性、实体和常见的执着,从而引导修行者深入了解“诸法皆空”的中道正见。

鸠摩罗什译此论时,已在长安主持译经,聚集大批学僧参与,这一时期其译风已臻成熟,语言简明,论理清晰,为汉地佛教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十二门论》虽然篇幅不长,却结构严整、逻辑缜密,内容集中围绕破斥种种错误见解(如有无、常断、自他等),并通过“因果门”“体相门”“依他门”等十二门分析法,系统建构了中观派对世界的空性理解。

本论的目的并非否定一切,而是在破除“执著实有”的基础上,指出一切现象虽无固定自性,却也非断灭无常,强调“缘起性空”才是佛法的究竟教义。这种破有显空、破妄显真的方法,是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派与其他部派之间的最大区分点。

《十二门论》在中国的传播和重视程度虽然不如《中论》,但因其篇幅精炼,常被用作中观学入门教材,特别在三论宗创立后,成为衡量中观义理是否纯正的重要依据。南朝僧诠、隋代吉藏等人均有深刻注解,清晰地将中观思想融入中国哲学传统。

在思想史上,本论对于儒道二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关于“非有非无”“缘起无性”的观念,被道家视为与《庄子》《老子》相通,而在儒释互动中,也为宋明理学吸收“空”与“理”的融合开辟了理论空间。

《十二门论》不仅是中观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一部逻辑严谨、哲思深邃、影响深远的佛教哲学典籍。鸠摩罗什所译本保存完好,语言流畅,至今仍是研究空性理论、中观思想和佛教逻辑学的重要文献。

【十二门论】(十六国)释鸠摩罗什译

【十二门论】(十六国)释鸠摩罗什译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