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晋)释竺法护译 康治元年(宋绍兴12年)[1142]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是由西晋时期著名译经大师竺法护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经名表明该经是以弥勒菩萨的提问为起点,由佛陀宣说其本愿与未来成佛之因缘。竺法护为早期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其译作语言清晰、富于结构感,在推动大乘佛教义理系统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本经虽然成译于西晋,但在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日本康治元年之际得到重新刊刻,反映出其在东亚佛教世界长久的影响力与持续的宗教价值。

此经主要内容围绕弥勒菩萨向佛陀请问自身成佛之因缘、众生如何得度以及未来成佛国土之庄严等问题展开。佛陀为其宣说往昔发愿、修行与积德的过程,并描绘弥勒成佛时所建净土的景象,强调因愿得果、因修成德的佛教逻辑。整部经不仅构建了弥勒净土的愿力体系,也确立了信仰者“归依未来佛”的精神路径。

弥勒信仰在中国自汉末即有传播,至南北朝逐渐形成显著体系,尤以“下生经”系为主流,强调弥勒将于未来娑婆世界成佛,拯救世人。《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在这一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弥勒菩萨形象建构的重要经源,也为信众提供了功德回向、祈愿往生的依据。

在唐宋时期,由于弥勒信仰与净土思想互相融合,本经更被视为“未来净土”的经典之一。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相对应,弥勒菩萨被看作“未来世界的主宰”,具有救世的希望象征。南宋绍兴年间的刊刻,很可能与此时佛教界重新强调佛教社会功能、祈福救世作用密切相关。在日本,弥勒信仰也极为盛行,康治元年刊本体现出日本佛教界对于此类未来佛经典的特别尊崇。

从文学与思想角度看,本经具有浓厚的理想国色彩,其所描绘的弥勒净土清净庄严、法音充满,象征着对未来人类社会秩序的美好想象,是佛教对现世苦难的一种超越回应,也是信仰者在动荡中追求心灵安宁的重要寄托。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不仅是一部净土类的重要佛经,也是竺法护译经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对弥勒形象的建构与信仰的传播,在中日佛教史上都留下了深远影响,是理解大乘佛教未来观、愿力观与修行理念的核心文本之一。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晋)释竺法护译 康治元年(宋绍兴12年)[1142]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晋)释竺法护译 康治元年(宋绍兴12年)[1142]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