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阿毘昙经】(十六国)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

《阿毘昙经》是十六国时期,由僧伽提婆与竺佛念共译的一部重要佛教论书类经典。经名中的“阿毘昙”(Abhidharma)为梵语音译,意为“对法”或“胜法”,指的是佛教系统化教义分析与分类的经典,是佛陀所讲法义的理论升华,被视为“经、律”之外的第三类根本经典,代表着佛教思想的哲学整理与教理深化。

这部译本成于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佛教盛行时期。僧伽提婆是来自西域的高僧,熟悉梵文与佛教教义,而竺佛念则为中土译场的协译者,两人合作完成本经的汉译,为阿毘达磨类经典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阿毘昙经》的主要内容,是对佛教“诸法”的分类、定义、交互关系与修行意义进行分析。它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入手,细致解释诸法的本质、生灭、因缘、果报等内容,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心”、“心所”、“色法”、“无为法”等多种修行与认知对象,强调通过正观与理智理解达致解脱。

阿毘达磨类典籍起初由部派佛教诸宗所编撰,其中以说一切有部最为系统。此类经典不侧重讲故事或形象描绘,而重在教义的“分类”“定义”“逻辑关系”,是僧侣修学佛法的理论基础与考试内容。它们为后世佛教论藏、戒律解释乃至密宗体系中的分类学奠定了系统理论框架。

《阿毘昙经》所代表的译本属于早期阿毘达磨体系的初传阶段,尚未达到如《阿毘达磨俱舍论》那样的哲学深度,但其朴素明晰、条理清楚的表达,便于初学者入门与掌握“法”的基本分类与思维方式。因此,这部经在南北朝时期及隋唐初期的佛学讲座与寺院教育中具有实用价值,往往被列为僧人学习“内典”时的初级必读书之一。

《阿毘昙经》是汉传佛教早期对佛法体系化努力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在教义层次上的抽象与理论建构,也为后来的唯识、法相、三论等宗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教理和术语范式。其出现,标志着佛教在中国从感性信仰走向理性辨析的关键一步。

【阿毘昙经】(十六国)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