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是唐代佛教学者释慧苑所撰的一部音义类注疏著作,旨在对《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难字、生僻词、梵语音译以及佛教专有术语进行系统解释与训诂,是研究华严经文献语言系统的重要辅助典籍。此书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元禄九年,1696年)由日本方面刊刻,反映了此书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长期受到重视,并在华严宗的教学与讲解中被广泛引用。
慧苑法师生活于唐代,是继法藏之后的华严宗重要人物之一,虽不如法藏般创宗立说,却以深入经藏、注重文字训释著称。他的《华严经音义》并非对经义本身作大篇幅阐发,而是集中于每一卷中的文字、名相、句法、音读,力求扫清学人阅读与诵持《华严经》的语言障碍,为后学提供一把“通经之钥”。
《音义》类典籍在中国佛教文献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们大多产生于唐宋之间,常附于大部头经典之后,作为解释工具存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因文字艰深、内容繁复,且保留大量音译梵语及佛教术语,因此需要如慧苑此类专门音义之书来协助理解。《音义》中不仅有字音注解,还有释义、出处、梵音比对,甚至有时涉及经典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与句读,体现了唐代僧人治学的严谨精神。
该书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国。在东亚汉传佛教区域中,尤其是日本华严宗、日本天台宗等派别,在讲授《华严经》时也常常引用此类音义书作为教学工具。清代康熙年间的日本刊本即是这种传承的产物,显示出在元禄时代(17世纪末),日本佛教界对《华严经》研读仍然高度重视,且对于基础性的语言工具书给予足够的文献保存与刊刻工作。
从学术角度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具有重要的文字学与佛教语言学价值。它所涉及的大量词汇不仅对于佛教典籍的理解至关重要,也为研究唐代汉语音韵、佛教汉译术语的流变、佛梵对照语言体系等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
慧苑的这部《华严经音义》不仅是一部服务于经文阅读的实用工具书,更是佛教文献注解传统中的典范之作。它延续并发扬了汉译佛教重视语言、讲究文字、注重训诂的优良传统,是华严宗学人、佛教语言学者与历史文献研究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