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经》是大乘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由唐代著名译经师释实叉难陀译出,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即《入楞伽经》)的汉文权威译本之一。这部经文原出自印度南方学派,属瑜伽行唯识学派核心经典之一,其内容以“唯识无性”、“自觉圣智”、“如来藏义”为中心,探讨心识结构、如来境界与众生解脱之道,在禅宗、唯识宗、如来藏学派中都具有极高地位。
“楞伽”一词音译自梵文“Lankā”,意为“楞伽山”,即传说中佛陀应请登临、为大菩萨说法的胜地,故名《入楞伽经》。该经最早译本出自三国时期的支谦,后有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本,至唐代实叉难陀所译版本,结构更完整、译笔更忠于梵本,成为后世通行的标准本。
本经核心思想强调“万法唯识”,主张一切现象皆是心识的投影与显现,真实的觉悟在于破除对外在实有的执著,转识成智,证得“自觉圣智”的如来果位。经文中,佛陀与大慧菩萨展开长篇问答,深入探讨“识、心、意”、“七转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自性清净心”等概念,并且对种种偏执见解予以驳斥,提出菩萨必须超越语言与逻辑执著,依靠内证智慧才能契入真如实相。
在中国佛教史上,《入楞伽经》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禅宗具有重要意义。达摩祖师东渡传法时,传授弟子慧可的正是《楞伽经》,并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宗风核心,开创中国禅宗初祖之统。《入楞伽经》中的“自觉圣智”正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思想根源所在。因此,此经又有“禅门第一经”之誉。
实叉难陀是唐代高僧,原籍北印度,于武则天时期奉诏入京翻译经典,最著名的译作是《华严经》。他的译风严谨细致,辞义清楚,富于哲学表达能力,使得《入楞伽经》这一复杂深奥的经文在汉地佛教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大乘入楞伽经》不仅是唯识学派与禅宗的理论基础之一,更是一部融合印度中后期佛教思想结晶的重要经典。它在汉传佛教中被视为通往内证、觉悟与修行智慧的指南,对探究“心性本源”、“境识关系”、“佛果成因”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