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辨中边论】(唐)释玄奘译

《辨中边论》(梵名 *Madhyānta-vibhāga)是大乘佛教唯识学派的核心论典之一,由印度佛学大师无著(Asaga)所造,弥勒菩萨传授,其注释由世亲(Vasubandhu)完成,唐代三藏法师玄奘亲自将之译成汉文,是唯识学“六经十一论”中的重要论书。

此论全名《辨中边论颂》,即辨别“中道”与“边见”之论。所谓“中”是佛法之正见,圆融无执;“边”则指世俗凡夫之偏见,常陷于“有”“无”、“断”“常”、“苦”“乐”等二边。全论共五章:分别现法、分别胜义、分别分别、分别所知、分别修道。通过这些层次的展开,论述如何由众生对虚妄分别的执著,透过唯识观照,趋入中道正见,断惑证真,圆成佛果。

《辨中边论》的哲学核心是“无自性”三种: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这是唯识学派对万法存在状态的三重分类,试图说明世界既非全然虚妄,也非实有,而是在缘起法则下显现的多重构造。在此基础上,《辨中边论》强调如何观破执著、修行空性,终得正见中道,不落“有边”或“空边”。

玄奘法师的译本对该论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在印度求法十七年,亲授此论于其师戒贤,并携原典回国翻译,其译文不仅语言精准,而且结合了当时法相宗义理结构,推动《辨中边论》成为唯识宗讲学的必读基础。与《成唯识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共同构成玄奘系唯识学的理论支柱。

该论在中国的流传主要在法相宗内部,尤其在窥基、智周等弟子的系统整理下,成为辨别“真妄、正邪”的根本依据之一。尽管因内容深奥、文句简约,未能如《金刚经》《维摩诘经》般广泛流传于民间,但在佛教学术体系中,它的影响深远,是中国佛教哲学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辨中边论》是一部逻辑精严、义理深刻、结构明晰的佛学理论巨著,代表了大乘佛教从“空性观”走向“识空结合”的重要过渡阶段。玄奘的译本则成为其思想进入汉地的桥梁,使“中道不二”的深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内在追求发生深刻共鸣。
【辨中边论】(唐)释玄奘译

【辨中边论】(唐)释玄奘译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