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是唐代译经高僧释般若所译的一部大乘佛教经典,重点阐释大乘行者修学“六波罗蜜多”(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真实义理与修行次第。经名中的“理趣”二字,表明此经不仅讲述外在行为的规范,更重在揭示六度之背后的深层智慧与中道实相,体现出大乘佛教融合空性见解与菩萨行实践的完整体系。
本经的内容与《般若经》类经典一脉相承,但又更为注重六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各度之中皆具般若空性的精妙义理。经文强调,每一度皆不离智慧,每一行皆是“理趣”所摄,破除修行者将六波罗蜜当作“有为善法”的执着,引导其从“相”入“性”、从“行”入“理”,最终圆成佛果。
释般若是中印度人,唐玄宗时期来华,在西明寺等地主持译经,所译经典多以密教、般若及大乘修行经为主。其译风凝练流畅,重视佛法核心思想的精确表达。《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即在其译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兼具理论深度与修行指导价值。
此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六度并非孤立、线性修持,而是彼此摄入、环环相扣。例如,布施中具般若,才无施者、受者与所施之相;忍辱若无智慧引导,便易堕入压抑与执我之境;持戒若不通理趣,反成执法为实,障碍大乘菩提。由此可见,所谓“理趣”即是将一切修行行为回归“空性正见”,在世间实践中行出出世智慧。
在唐代中后期,此经受到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乃至密宗各派重视,尤其在密宗“事理圆融”的修法体系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提供了理论根据与禅观方向。后来密教经典《理趣经》(又称《大乐金刚不空真如三昧大教王经》)虽名相相近,实属另一部密乘典籍,然而也承继了本经所强调的“理事不二”思想。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是一部将空性哲学与菩萨实践紧密结合的精妙经文,它不仅丰富了六度修行的理论维度,也对中国佛教修行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释般若的译本至今仍被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卷,为佛教学人研究波罗蜜多修行、理解般若智慧提供了重要文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