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上一个空格,藏着祖宗的分寸
你有没有见过一本古籍里,明明是整句,偏偏某个字空了一个格?比如:“某公名**(空)**,字□□,讳不可书。”或者:“此字为某祖讳,后人避之。”
在现代人看来,这不过是写书人的“掉字”或“笔误”。可在古人眼里,这是一种尊重、一种规矩,甚至是一种带着仪式感的“沉默”。
它叫:避讳。
二、避讳,不只是怕写错字,而是怕越了礼数
从秦汉到清末,避讳一直是士人心头的大事。皇帝的名字不能说、不能写,官府文件中常要“改字”;祖先、父辈的名字更不能随意提笔,哪怕你是状元。
《礼记》曰:“不讳其名,不敬其人。”
所以在许多家传古籍、家谱、医书、农记中,我们常看到“某某”或“□□”取代了真名,有时甚至用点、圈、图案来标记。这不仅是语言的收缩,更是伦理的延伸。
三、有些人一生不写那一个字
我曾见一位老先生,在他自己誊抄的《四书备讲》中,每逢“明”字,便改作“昽”;“德”字,则写成“悳”。我问他为何如此。
他淡淡地说:“我祖讳明德。”
他已经八十高龄,说这话时却如十五岁的学生那样严谨。他不写“明德”,不是因为法律,也不是迷信,而是因为他记得那是爷爷的名字,是他一生敬重的人。
四、一本书,藏着“不能说的名字”
在一本手抄的《家族训录》中,有段话:“先祖讳□□,德行可法,字□□。吾等诵时须略之。”
那一页文字已模糊,可那两个空格依旧完整。它们就像一道沉默的影子,静静守护着一段被后人记住却不敢言的名字。
五、避讳也有“艺术”——不让你看出来却又知道意思
避讳并不只是删掉那么简单,古人讲究“知而不言,敬而不宣”。于是出现了各种巧妙的替代:
字首用别体:如“光”字改作“炗”;
故意错写:如“宣”写作“宜川”;
以图代字:画一颗梅花、画一个口袋,有时只写“此字不书”。
这些技巧,有时比正写还要讲究心思。它们不是掩盖,而是含蓄的表达,是文化里的“软语”。
六、避讳不仅是文字,也是情感的“护栏”
祖父的名字,爷爷的名字、老师的字、先人的讳……每一个名字都牵动着人的心。
避讳,是为了“不轻提”,也是为了“不乱说”。
我曾见一位老人提起自己父亲的名字,声音忽然低了三分:“我从没敢念出来……但我都记得。”
七、现代人不避讳了,但是否也少了那种分寸感?
如今我们早已不讲避讳,皇帝早没了,祖宗也常成了聊天中的段子。但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不是我们不再避讳,也意味着我们少了对“长幼有序”“尊而不犯”的感受力?
避讳不是束缚,而是一种文化里的温柔,它提醒我们:有些人要记住,但不必喊出声;有些字不说,是为了在心里更深地放着。
八、一页空格,也许就是一个人最完整的告白
所以,下一次你看到一本古书中那空白的格子,不要以为它是疏漏——那可能是某位后人给祖先留的一口气,是给字之外的一份敬,是一个家庭在文字里写下的一道“尊重”。
一页空格,也是一种语言;一种古老的、含蓄的、沉默而坚定的语言。
古籍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