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祖传“笔记本”:一位私塾先生的百年手札

一、不是每个先生都著书立说,有人默默写了一辈子“教书日记”
在江南一座祖屋中,我见过一本极不起眼的旧笔记本。封皮已脱落,纸张泛黄,墨迹浓淡不一。它不是诗词文集,也不是家谱族志,而是一本由一位老私塾先生亲笔书写、延续数十年的“教书手札”。

第一页写着:“嘉庆十九年,辛未,开春,设馆于南巷。”

从那一行开始,一直到光绪末年,这本笔记按年记录着学生、课业、日常杂事、训话内容,甚至天气冷暖、邻里琐事。先生从三十岁写到八十岁,写了整整五十年。

祖传“笔记本”:一位私塾先生的百年手札

这本笔记,从未打算出版流传,却意外地成了一部“乡村教育的活化石”。

二、“手札”不是记成绩,而是记录教育本身
你能在上面看到:

“今日教《大学》,三郎熟读,阿吉贪玩,罚抄十遍。”

“午后风起,孩童不静,改讲《百家姓》。”

“黄三娘送茶一壶,言其子识字已能五百。”

这些记录虽琐碎,却充满温度。先生不是在记教学进度,而是在和学生一同生活。

那时,教学不是职业,是一种“人格影响”,而这本手札,就是他“如何影响人”的全记录。

三、一部笔记,藏着整个村庄的人情脉络
继续翻,你会发现:

“八月十五,学生皆归家,馆中独我与老童对饮。”

“明日黄大人请先生赴宴,诸生不得误课。”

“张家失火,停课三日,助其筑屋。”

这不仅是先生的个人记录,也像是村庄的“隐秘年鉴”。你能看到哪些家庭重视学业,哪些孩子聪明伶俐,哪位寡妇送炭来谢师恩……

这些“不是课堂的课堂”,却承载了一个乡土社会的人情、礼俗、尊卑与温柔。

四、在这本手札中,“教书”是件极富仪式感的事
有一年冬天,他记道:

“雪大,炉冷。早课迟十刻。吾以左手暖童掌,以右执教鞭。”

他不是在炫耀,而是在记录一种“守责”。

还有一页写:

“六一节,念《笠翁对韵》。童子皆喜。”

是的,那时没有“六一儿童节”这个概念,但先生知道,孩子们需要一点喜气。他讲书,也讲笑话,给孩子们蒸红薯、分茶点。

他不是“授课工具”,他是一个带孩子成长的老人。

五、还有一些手札内容,让人读来忍不住泪目
某年某月,他写道:

“阿初久病,未能来课。吾自往其家教一时。其母跪谢,吾不得忍。”

又一年,他记下:

“赵氏子顽劣,屡教不改。怒责之。归家夜叩门言悔,明日书写勤矣。童心可教。”

在这些平凡的记录背后,是一个老人对教育、对孩子、对人性的温柔理解。

他没有师范证书,也没念过教育哲学,却凭一支毛笔和一生的经历,把“如何做先生”活了出来。

六、“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在他笔记里成了具体的人名与结果
他记着每一个学生的起落:

“吴二进学。”

“陈三丢考,改习木工。”

“李五习文不佳,后随父出海,寄来书问候。”

这些记录不带评论,却让人看到:教育并不总是成就状元,但读书的经历,会在一个人心中留下光亮。

有的孩子后来再未读书,但仍保持坐姿端正、言辞温和,那便是“私塾之功”。

七、手札末页写着一句话:‘非教也,乃育也’
这不是“口号”,也没有“教育理念”的名词,但简短八字,却精准地道出了他几十年做“先生”的自觉。

他从不讲“成功教育”,只讲“日有进,不辱书。”

他不求学生都成才,只望“童子长大,为人不辱师”。

八、这本笔记不是给人看的,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他从不炫耀这本手札,直到晚年也只是悄悄写、悄悄收。

后来他的孙辈翻到,才知道自己小时候哭着背《三字经》的夜晚,爷爷都一笔一划记了下来:“某孙诵读慢,明日加讲,不可责。”

有一种爱,是静默记录,有一种教育,是一生不讲功劳。

九、若你家里还有先生的笔记,请不要丢弃
那些本子,也许脏破,也许潦草,但请记住:

它们不是教学工具,而是人生体悟;

它们不是教学提纲,而是教育的体温;

它们不是历史资料,而是一个个学生、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旧时光的载体。

十、教育的根,不在纸上,在于用心过了一生
这位私塾先生没有发表过论文,也未进过讲坛,却用笔记陪伴了五十届学生、五十个寒暑。

他写下的,不仅是讲授内容,更是如何做一位真正的“教育者”:

用心陪伴;

理解人性;

坚守本分;

期待希望。

一本百年手札,虽无惊世之语,却胜似万卷文章


  • 一本〈药性赋〉背后的厨房:她们的药,就是生活
  • 一、厨房里藏着的,不只是食材,还有一部“民间本草” 若你走进中国传统的老厨房,不论是南方水乡的小灶屋,还是北方四合院里...

  • 三寸金莲下的裁鞋书:那不是美学,是隐忍
  • 一、小脚不是时尚,而是一部写在身体上的历史 提起“三寸金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惊讶与不解。可在过去千百年,这双畸形又被...

  • 一本“节气书”与农人对天地的温柔对话
  • 一、节气不是冷冰冰的天文坐标,而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时间情书” 在老一辈农人心中,时间不是分秒计,而是“立春要翻地、芒种...

  • 一本〈女红书〉里的巧手与深情:她们织的不只是布
  • 一、每个闺阁中,都藏着一本布边磨旧的“女红书” 你若走进老房子,翻开嫁妆箱或衣柜角落,总能发现一本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封...

  • 祖传“字帖”里的规矩:练的不是字,是人
  • 一、在许多中国老宅中,总有一本“写了一半”的字帖 你也许见过:一本泛黄的硬纸封皮本子,封面写着“颜体字帖”或“毛笔练习”,...

  • 村头石碑上的断句:不是史书,却比史书更动人
  • 一、你是否注意过村口那块石碑?它不只是立在那儿的石头 走在中国的乡村,你常会见到一些并不显眼的石碑:或斜倚于古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