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除夕的热闹里,其实也藏着翻书的声音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烧年夜饭、看春晚。但在很多老一辈人家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年俗动作——在饭前、饭后、守岁时,翻开一本老书,念上一两句。
不是为了求学问,也不是打发时间,而是“照例要翻一翻”,就像除夕必须放鞭炮一样,翻书是“旧时光的姿势”。
二、有些书,每年只在除夕这天出现
在陕北的一个农家,我看到一本《老皇历》,年份是民国二十四年,早已不能再用来择日,却仍被小心包着藏在衣柜深处。
每年除夕,全家吃饭前,老爷子就会把它拿出来,翻到“正月一日”那一页,念上一段:“天恩隆厚,春和气暖,百事可行,举家安康。”
然后,放回抽屉,一年一次,雷打不动。
三、有些“过年用书”,其实是一本“压箱底的信仰”
比如《感应篇》《地母经》《太岁通书》《节气歌诀》——这些书在平时并不常翻,可一到腊月,人们就开始查“犯太岁”、背“年节顺序”,甚至念“春牛图诗”。
在山东某地,我见过一家人年夜饭前,全家围坐,老太太翻《节令图注》,边看边讲:“今年小寒腊八差五天,明年一定得晚春。”
孩子听不懂,大人却听得出那是祖辈和时间对话的方式。
四、春联不是随便写的,得翻书查
老一辈贴春联前,常要翻《五言对联集锦》《吉语成文》《庙堂吉对》,选一句既合岁数又合生肖,还要避开家族中已故长辈讳字。
比如:“人添岁月春常在,福满乾坤喜事多。”
这不只是文字游戏,而是一次“敬老迎春”的文化仪式。
五、书里也有年味:贴饼、送灶、压岁钱全写着
古书中对“年”的记载丰富得很。
《岁时百问》问:“腊月二十三送灶何以焚香?”答:“上天之日也,灶君口舌需净。”
《荆楚岁时记》载:“岁除之夕,夜坐达旦,谓之守岁。”
《清嘉录》中更记除夕饮酒细节:“年酒以糯米香苓为主,温而饮之。”
读着这些,你仿佛就闻到了酒香、炉火味,还有家人窸窣的脚步声。
六、有的家庭除夕守岁,读的是家谱
福建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家每年除夕吃完饭后,父亲都会拿出家谱,翻到“家训”那一章,念上一小段:
“务本持家,和邻敦亲,诸孙能读书者,当奋志也。”
孩子们虽然不耐烦,但那一页,却像是一年一度给祖先的“回信”。
七、翻书是为了记住,也为了安心
年夜是总结也是开始。有人写总结、有人发朋友圈、有人许愿。而有些人,只是默默地翻开一本老书,读上一段早已熟悉的句子。
比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福禄寿三星照,子孙两旺家。”
这些话未必是知识,更像是口头祝福,带着老一辈对来年的期待。
八、古书也能过年,只要我们愿意陪它守岁
你不必全读完,也不必懂全部。哪怕只翻几页、读一行字,那本静躺一年的老书也会“苏醒”——它不是被供起来的文物,而是你家庭、你童年、你祖辈一部分的延续。
所以,不妨今年除夕,你也去找一本老书,哪怕是一本泛黄的字帖、一本旧日历、一本祖母抄的诗。
翻一翻,说不定你会听到——
字里有烟火,人间正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