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家没有书架,书却堆成了一堵墙
我在河南南阳一个小镇上,遇到过一位藏书老人。屋不大,光线也暗,屋里家具简陋,唯一“豪华”的地方就是那一面靠墙摞起的旧书——从地到顶,堆得整整齐齐,最下面的书垫着砖块,最上面的封着纱布。
“这些书,我看了一辈子。”他说,“也搬了一辈子。”
二、他不是教授,也不是文物专家
这位姓刘的老人年轻时是乡邮员,后来在镇上图书馆做管理员。退休后靠退休金过活,却坚持每月留一笔钱买旧书。有时是跳蚤市场,有时是收废品的小贩带来,有时是外地老友寄来的。
“我不讲究版本,不收贵书,只要能读,哪怕破的、缺页的我都要。”
他拉出一本《万病回春》,封面裂开,用棉线缝补。他说:“这本我修过三次,还能读。”
三、书不是他收藏的,是他的生活
老人每天五点起床,抄书一小时;饭后翻两页《本草》;晚饭后再背一段《论语》。每读一本书,他会在末页写一句感想,比如:
“此书有理,言真不华。”
“与邻人讲,彼亦喜之。”
“天气冷,茶暖,书厚。”
我发现他书中夹着许多便签,上头写着“某年读到此,想起母亲”、“此段可读给孙儿听”。
他不是在“读书”,他是在用书过日子。
四、他家不是图书馆,却比图书馆有人情味
我曾借住他家三天,他打开书堆一角,抽出一本线装《菜根谭》,递给我:“这本你读读,别光看手机。”
每天吃饭,他都会说:“《礼记》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然后哈哈一笑,又夹菜又讲段子。
他用古书与人相处,就像我们用手机发表情包。他说:“书讲得比我好,我只是转述。”
五、他办过一个“街头流动借书摊”
有一年,他在街口摆了三张旧桌,放了几十本家藏书,挂个牌子:“书可借阅,愿读请坐”。
每天傍晚,常有学生、菜贩、老人围坐翻书。他不催还,也不设押金,只写个名字登记。有人拿了书走掉,他也不生气:“能读进去就值了。”
“我也不指望他们全还,就当散布点字出去。”
六、他不是文化人,但他造就了文化气
他家墙上没挂书法名作,而是贴着自己手抄的《静夜思》《大学章句》,一边煮饭一边背,一边喂猫一边读。
“我儿子嫌我老气,我说你刷短视频一天五小时,我读书五小时,咱俩扯平。”
七、他的书不是传世,而是传人
他说自己打算过世前,把书分四类:
有用的留给镇图书馆;
家庭用的给儿孙;
破损残页的烧掉;
最爱的几本,陪他入土。
“陪葬的不是财富,是我一生最静的时候读的东西。”
八、有些书不进图书馆,但藏在了人心里
离开那天,我问他:“你这屋书,值多少钱?”
他笑了:“值一辈子清静,也值几百顿饭。再说值不值也没意义了,我活一天,它们就有意义一天。”
这话让我明白:不是图书馆才有故事,一个普通人、一本旧书、一盏灯火,就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古籍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