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们不是作家,却留下了无数文字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群体——抄书人。他们不是创作者,不是编辑,甚至很多连字也认不全,却在数百年里默默抄写一页又一页的经书、医方、族谱、咒语、奇闻、契约、账册。他们常被叫作“写字匠”“写书的”“笔吏”,在书的边角处留下模糊的姓名、年代,有时只是一句“某某谨书”。
我曾在一页清代《备急方》中看到这么一句:“灯昏纸旧,临摹不敢妄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些名字背后,不止是笔墨,还有专注、敬畏与一种古老的使命感。
二、一盏油灯,一支狼毫,一叠旧纸
你可以想象那样一个场景:夜深人静,屋外秋虫低鸣,屋内点着一盏昏黄的豆油灯。桌上是厚厚的书稿,纸张已经泛黄,上面隐约能看到前人笔迹。写书人坐在案前,屏气凝神,用笔蘸墨,一笔一划,缓慢地复制着前人的文字。
那不是工作,那更像一种仪式。他可能不懂书的每个意思,但每写一字,他都小心翼翼,仿佛是在接力某种不容断裂的传承。
三、不是所有抄书人都“识文断字”
你也许会惊讶,很多民间抄书人,并非饱学之士。他们有的是医馆学徒,临帖练字;有的是道观小道士,照抄经文;有的是教书先生为学生做范本;更有的是木工、铁匠、农人,闲时抄书作为“积阴德”。
我在徽州看到一本《胎教秘录》,开头写着“此书余母妊我时常读,今吾妻有喜,谨摹一册”,末尾还有一句:“字陋莫笑,但愿儿平安。”这一份文字,远胜千言,真情跃然纸上。
四、他们也“玩彩蛋”,在书页留痕
尽管任务枯燥,抄书人也有“幽默”时刻。他们有时会在页边夹注一两句牢骚,“此段字多,写手酸”;有时会将错字涂黑后旁注“前字误也,切莫讥”;还有人在书后空白页写诗:“灯下抄书三百日,夜冷如霜手如炭。”
在一本《治家格言》末尾,我看到这样一句:“余家四世写此书,三代皆孝顺,望再传十世。”这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希望。
五、抄书,也是一种炼心
有学者说,古人写字,就是修行。写字时要端坐正身,笔握如箴,心平气定,意守呼吸。抄书不是打印,不是粘贴复制,而是一次“字入心、心入书”的修炼。
许多抄书人并非为名利,他们只是相信,把好东西一笔笔写下来,是积福、是行善、是留给后世的最好礼物。
六、在数字时代,我们还抄书吗?
今天,我们早已可以搜索一切。可你有没有试过,用手抄下过一句喜欢的古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排版,而只是为了那一笔一划的触感。
一些年轻人正在“重抄经典”,有人每天早起抄一句《道德经》,有人临帖唐诗,有人手抄《本草纲目》插图,还有人一边写一边配录音上传B站。仿佛在说:“我知道复制粘贴更快,但我更想亲自走一遍这些文字的路。”
七、他们没留下名字,却留下了光
我们在书页看到“谨录”“抄于”“夜录此页”,那不是署名,而是他们向时间递出的问候。那些写到深夜的眼睛、僵硬的手、墨染的衣角,如今都已无声。但他们留下的字,正如那盏昏黄灯光,在时间深处,仍在静静照着我们。
抄书人,不是光芒万丈的文化巨人,却是点点微光的织梦人。古书中,藏着他们的背影,藏着人类最柔软也最执着的坚持。
古籍知识 古籍随笔